Saturday, April 20, 2024

04年巨亏5.5亿美元,震惊世界的中航油事件,竟是高盛布的一个局

Here is the article. 

5.5亿美元巨亏的中航油事件,根源是什么,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为了规避石油现货风险,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国家批准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石油上做套期保值。


     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被批准进行境外期货交易。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成为国际性石油公司,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的21.9万美元快速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可谓“买来一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中航油在新加坡一直被当作一家“业绩出众且具高透明度的企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2003年11月访问中国时,特邀陈久霖随新加坡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向中国企业家介绍他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


     2004年9月24日晚,中航油刚刚荣获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最具透明度企业”奖,这是其第二次获得这项荣誉。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初涉及200万桶,中航油获利。(刚开始获利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下跌;持仓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持仓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持仓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追加保证金,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交易而造成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倒闭;一个被评为 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其总裁却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接受管理部门的调查;中国苦心打造的海外石油旗舰遭遇重创,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受到延误……造成这一切美梦破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先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航油作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在期权合同订立之时,收到买方所支付的该期权合同的价格。对于买方这个支出是固定的,所以作为卖方的中航油的看涨期权的收益就是固定的,但其亏损就是无限的。这是一个有限收益与无限亏损之间的博弈。


     中航油把自己的亏损置于无限的敞口中,是不是有点傻?更傻的还在后面。


这5.5亿美元谁赚了呢?


对手是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


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其结果不言而喻。


事件回放


      陈久霖身边密友回忆事件始末,中航油事件期货止损足够斩仓110次 。


      随着陈久霖定案,中航油事件也近尾声。记者采访了陈久霖身边密友,他重述中航油事件及在这一事件中的陈久霖。


     知情人士:当时中航油仅有16.8万美元和一名助理,从事船务业务,陈久霖去之后将公司业务核心转向石油贸易,公司扭亏为盈后又转向石油事业投资,这几步棋走得都比较成功。


1999年,中航油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其时的中航油期货交易有赔有赚。


      刚开始从事衍生品交易可以说是有赔有赚,1999年刚开始做因为不熟悉这一业务所以赔了,当时公司的两个交易员私自进入期权市场亏了钱。陈久霖将他们开除了,这两个人分别是新加坡籍的和中国籍的,当时还开除了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新加坡籍人陈振文。在进入这个市场之后,陈久霖一直是比较谨慎的。


      公司做衍生品交易从2001年开始赚,2002年2月在获得公司董事会批准之后公司于3月份再次进入投机期权市场,2003年,公司仅靠投机衍生品交易赚了3400万新加坡元,占中航油当年收入的60%。从当时的盈利情况来看,陈久霖是很看好这一市场的。


中航油原本有一个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但这套风险体系失控了。


      公司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错过110次斩仓止损机会


      据统计,按照中航油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内部规定,最终的亏损额够报告250次,够斩仓110次,最终所有这些斩仓都没完成。


中航油原本有一个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但这套风险体系失控了。


      公司内部规定,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都要提交给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而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的同意才能继续;而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错过110次斩仓止损机会


      据统计,按照中航油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内部规定,最终的亏损额够报告250次,够斩仓110次,最终所有这些斩仓都没完成。


但是后来一直没有执行斩仓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投机衍生品是公司熟悉的业务,虽然陈久霖并不是很精通它,但它像海潮一样有涨也有落的道理陈久霖是知道的;其二,公司的国际咨询机构高盛和日本三井一致认为斩仓并不可取,挪盘是惟一的也是最佳的措施;其三,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自始至终在隐瞒着亏损的数额。


     高盛的名气和专业是众所周知的,陈久霖当时很大程度上相信了他,因此又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3次挪盘,前两次挪盘的主要对手就是高盛集团的子公司J.ARON。中航油在2005年3月已经控告了高盛J.ARON。

毫无秘密可言,中航油如何不败?


     中航油事件的主因是风险管理失控,但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期货交易,却得不到国内相关专业期货公司的支持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田源认为:国家严格限制外盘代理,中国期货经纪公司只能长期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外资投行的渠道,这样商业机密就完全暴露在国际资本的眼皮底下,交易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被动,尤其是对掌握垄断经营权的大型国企来说,更可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中航油”进行期权交易的渠道,选择包括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在内的国际知名投行。上述公司是交易通道,其实也是中航油的交易对手,虽然我们无法证实“金融陷阱”的存在,但中航油4200 万桶的交易,对各大投行而言是没有商业秘密可言的,2004 年10 月26 日中航油斩仓认赔,国际油价应声狂跌,两者之间的时间对应实在太完美。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期货交易,很难在国内寻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投资策划、还是交易渠道与操作人员,国内期货公司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中航油参与期权交易的10 位交易员,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理论上中国企业的核心机密应由本土人士掌握,聘用外籍专家对中航油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


     缺乏国内专业化期货公司的支持,缺乏中国本土期货人才的服务,再加上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中航油如何不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