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6, 2019

Case study: programmer as a career - series 3 of 3

Here is the article.
Case study: 
前百度资深研发工程师张成海
35岁后该怎么转型?这极富现代化的忧思不是一个新议题,但率先在程序员群体中蔓延。有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程序员年龄在25~29岁之间,且35岁以上占一成不到。
 
前百度资深研发工程师张成海认为,在国内,程序员的确不是一个终身职业。在他看来,这并不是因为程序员要掌握的技术日新月异,而是源于国内职场环境忽略了程序员的工程师属性。
 
有人认为程序员和医生不同,后者靠经验积累,前者则是靠吃青春饭,因为技术迭代的节奏太快,且每个技术都是不同的,需要重头再来。中年以后,程序员的学习能力和速度都极大下降,以致无法匹配工作需求,只能退出职场。
 
但张成海说,当下很多流行的技术其实是过去的延伸。他举例,Ruby on Rails 这个Web开发框架,现在基本已经消亡,但其中的思想在如今流行的Python Web框架Django中依然有所体现。不止如此,“现在所有流行的Web框架都会受到影响,一个美好的东西出来了,人类就会记住它,再以不同的形式重现它。
 
“一个有素养的工程师不会被这些所谓的新东西迷惑。”张成海表示,前两年人工智能很火,诞生了很多新算法,但实际上,这些新算法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对旧有算法做出了各种改进,恰好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有人说人工智能很新,他要从头学。这不能说明程序员不依靠经验,而是说明,国内公司分工有问题,没有提供一个好的职业发展途径。“国内注重的不是工程师的素养,而是能否加班,短期内能压榨多大的价值,有些程序员是速成的,知识体系本来就不牢固。”张成海解释到。
 

软件工程师落脚是在“工程师”,张成海笑言,对于工程师来说,经验总是凌驾于工具之上的,其他工程学范畴内适用,计算机同样适用。而国内程序员难以成为终身职业,根本原因是国内的资本发展不够健康,没有工会约束,最终忽略了程序员的工程师属性。

不过,仍有大量程序员在中年以后选择了更广泛的领域,好像前些年的程序员生涯是在练基本功,为后面更富色泽的人生打下一个基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